如何评价汪峰的唱功?汪峰的唱法科学吗?
时间:2016-09-09 10:23:42 浏览:
【如何评价汪峰的唱功?汪峰的唱法科学吗?】曾几何时,他是华语乐坛励志歌曲的代表人物。他用最接地(tu)气的方式呐喊出了每一个年轻的灵魂渴望自由的声音。记得那时候小干老湿还在读高中,有一阵到处都能听到他的歌:文艺晚会,唱飞得更高,毕业典礼,唱飞得更高,坐飞机,机舱里放飞得更高,看奥运,电视里放飞得更高,玩蹦极,我说教练我不敢跳啊啊啊,他说我给你放首歌你就不怕了,于是伴着一声“我要飞得更高”我被冷不丁踢下去了。现在想来还是菊花一紧。好了,你们都知道那就是:还能有谁?当然是汪峰汪夫子。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汪峰从接地气的励志歌手、华语歌坛摇滚代表人物变成了网络群嘲的对象,无论是头条梗、车祸现场梗还是半壁江山梗,汪峰在被逗逼路上一去不复返了。可能在这个娱乐互联网+的时代,人们也许更欢迎薛之谦这样玩得时候让人笑、唱得时候惹人哭的艺人,端得起也放得下,让明星更贴近生活,更像生活在大家周围的一个多才多艺的逗逼。
于是汪峰端得一本正经的形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会显得不合时宜,他越摆出自视甚高的说教模样,观众越不买账,于是揭老底、编段子、起绰号,总之一句话,叫你再装。
其实最开始小干老湿还是很同情汪峰的,毕竟人家有不少拿得出手的作品,是个理应得到尊重的艺人,起码应该像许巍、朴树那样被视作华语乐坛的惊喜和骄傲,只是不巧被这个时代的娱乐精神所消费了。
然鹅,自从汪峰的团队发出“半壁江山”的自吹(hei)硬广后,小干老湿突然明白了。这么2B的文案显然是故意奔着招黑去的,所以人家这哪是不巧呀,人家是上赶着要走越黑越红的路线。
(汪峰:“光穿红衣服是红不了的,你得烫头穿皮裤。”)
娱乐圈的是是非非不必当真,看个热闹就好。
我们回归到汪峰的作品本身。老师前面说过汪峰能成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他的歌很接地气,旋律简单易唱,副歌往往澎湃高亢,很适合抒发情感。而这也恰恰反过来成为了他的作品被诟病最多的地方。有人说他是伪摇滚,有人说他的歌简单重复千篇一律,甚至发明了一个软件就叫“如果快速地写出一首汪峰的歌”。
关于这点小干老湿其实一直想说两句。华语乐坛的很多流行摇滚歌手、乐队都曾被批过是伪摇滚,其中被批的最严重的当属五月天了。作为国内英伦流行摇滚乐队的代表,五月天的大部分作品如果单从风格上来看,嘶鸣的吉他solo、低沉的贝司撩拨、爆裂的架子鼓重叩都妥妥地符合摇滚的传统意象。而很多人抨击他们“伪摇”是因为他们的歌太流行太商业。而这种说法也同样被用在了评价汪峰身上。
小干老湿觉得,首先商业、流行都不是小个体可操控的事。比如十五年前周杰伦的歌是另类,十五年后就成了主流,但你会因此说周杰伦太商业吗?同样的,五月天出道时英伦流行摇滚也并非华语乐坛的主流,后来他们的歌传唱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流行,我们就该抨击他们“太商业”、“太流行”了吗?这显然太偏激。能成为流行并非他们自己能选择,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相反老湿觉得五月天的很多作品能看到甲壳虫的影子,优美动听的主旋律、阳光向上的心态、忧伤但充满希望的主题都很有beatles的感觉。
而对于汪峰也是一样,歌曲传唱度高必然商业价值高,必然“很商业”,这和本身是不是摇滚没有必然的关系。
再者,要判定一样东西是不是属于某个门类,那这个门类必须有清晰的界定。摇滚有清晰地界定吗?我们来看看百度百科中能查到的欧美摇滚乐坛的代表人物们对摇滚的定义:
格雷尔·马库斯是闻名遐迩的摇滚名著《神秘列车》的作者,他认为摇滚无非是“一种美国文化”,比如埃尔维斯·普莱斯利无非是“把作为美国人的感受戏剧化,把这种感受的含义、价值和美国生活的利弊作形象的表达”。
卡尔·贝尔兹则在他那本《摇滚故事》中视摇滚为“民间艺术”,一种下意识的俚语表达方式。
查理·勒特称摇滚为“城市之声”,认为它是都市少年们创造的新音乐呐喊。
乔纳森·艾森则在《摇滚时代》中称摇滚为“对西方文化之伪善的反叛是一种深刻的颠覆形式”。
戴夫·哈克《物有所值》中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分析摇滚,认为它是“工人阶级文化”;而保尔·约翰逊则在《新政治家》中视摇滚为资产阶级的阴谋,其目的是招安潜在的革命者,使他们“沉溺于其中而麻木不仁,懒散不堪并脱离实际”。
其实随时流行音乐史的演变,摇滚乐的种类越来越多,从美式布鲁斯加强版到金属到脱离美式摇滚的朋克到迷幻、电子、艺术乐等等不同元素的加入,摇滚乐在技术层面的界定变得越来越模糊,而精神层面的界定变得越来越主流,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定义成表达节奏鲜明、情绪浓烈、表达激昂人生态度的一种音乐。
说远了,回到汪峰的话题。所以综上所述,其实无论五月天还是汪峰在音乐风格与精神内涵上都是符合摇滚乐的意象的,不管是“太商业”还是“伪摇滚”都不能称为抨击他们作品的理由。顶多说汪峰的作品缺少一些新意,嘿嘿。
好了,关于汪峰作品音乐性的话题就说到这里,我们回归老本行,来聊聊他的唱功。照栗,先放上一段他的现场演唱——2014年鸟巢演唱会开场曲《薄雾》。
对于汪峰的唱功方面我们还是从优点和缺点两方面来说。
基本上汪峰的演唱中唯一称得上优点的是他把音色塑造得很有标志性。基本上我们现在听到那些带有大颗粒感的、充满力量的怒吼式的唱腔都会说“哎,像汪峰”。这是他成功的地方。
很多小伙伴想模仿这种大颗粒感的撕裂音色,但不得法就会让声带受伤,变成上不去下不来的低配版烟酒嗓。比较科学的方式是通过气泡音寻找较小的发声点并把气泡音的感觉带到发声中形成颗粒感。大家要注意,前提是有一个好的发声位置,否则颗粒感的制造会让你的声带压力倍增,这也是汪峰车祸现场众多的主要原因。这点一会儿再说。
重点说说力量感的塑造。
前面提到过,摇滚乐本质上是表达一种激昂的人生态度,所以大多节奏强烈、旋律高亢,这也要求歌手的声音充满力量,才能表达出歌曲里的浓烈情绪。关于力量这是一个老话题,老师在之前的几期里也有提过,但因为这是几乎80%学唱歌的同学都会遇到的误区,所以老师决定还是要拎出来讲一讲。
一提到力量,大家本能地都会觉得就是把声音唱得响,那么如何唱得响呢,用力喊咯!所以很多人唱汪峰的歌喊道声嘶力竭、嗓子冒烟。这显然是不对的。声音的力量来自于声音宽度的增加而非对声门冲击力度的增加。声音宽度的增加让我们的声场更宽大、音色更有支撑感,声音也能传得更远。所以我们听韩磊、腾格尔这样的歌手唱歌,会觉得他们的声音宽广有力而不聒噪,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增加声音的宽度呢?首先声带要做好合拢挡气,让气息能支撑在声带合拢的部分,形成稳定的喉下气团,给音色增加宽厚有力的喉腔共鸣。同时口咽保持打开(做打哈欠的动作),让口咽部分(T字区)丰富的反射给到音色以明亮的力量感。此外再配合其他高、低位置共鸣的加入,塑造出来的音色才会宽广、通透,充满力量。
汪峰在喉下和口咽部分做得都不错,其他高位置差了些,所以音色力量有余,通透不足。
这里顺便说一句,当下最流行的音色共鸣浓度就主要集中在口咽部分,这需要配合靠后的发声习惯实现(还是做气泡音,啦啦啦)。
好了,优点说完,你们懂得,我们开黑。要说汪峰唱歌的缺点,那是可以整瓶白的再弄碟花生米好好唠很久的。篇幅有限,我们挑重点说。
汪峰唱歌最大的问题,是他压根不会换声啊啊啊!
换声就是改变声带发声的位置,越往上换声,声带的发声面积越小越趋向边缘。以男生为例,男生的第一换声点在标准音A3附近,第二换声点在标准音A4附近,第三换声点则在标准音A5附近。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一下,人有四种声音:低吟声(比如......你们懂得)、说话声、哼鸣声(我们轻轻哼歌的声音)和尖叫声。这四种声音大约象征了第一换声点以下、第一换声点到第二换声点、第二换声点到第三换声点以及第三换声点以上音域的音色。
在我们现代流行唱法中,结合混声技术,我们把这四段区域称为混一、混二、混三、混四。
每一次换声意味着一次发声点的压缩。而我们都知道,先进的唱法体系中提倡更小的发声点,以减小唱歌时声带的负载,拓宽演唱的音域。所以在大家比较熟悉的韩国歌手的唱法中,都已经习惯用混三的发声模式去唱混一、混二的音,比如韩国流行乐坛的大神任宰范,韩国摇滚乐的代表人物金京浩等等。这样的发声更轻巧、泛音更丰满、也更有利于传声的通畅。华语乐坛的第四代男歌手也是如此。
说回汪峰,小干老湿非常佩服他的一点是他几乎不换声,用混一的状态一路唱到黑,居然在CD里飙到了High C以上的音,也是不容易。只能说夫子年轻时的声带机能还是很不错的。
但不换声导致发声点不够小,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就是汪峰唱歌的消耗非常大。这可以从夫子唱歌时扭曲用力的姿态就看出来。演唱会基本上三首歌一过嗓子就哑了,音色也粗了,临到结束的时候几乎不能好好说话。现场演唱只要情绪爆发稍一过头就容易车祸,这都是发声技术落后的代价。韩国的摇滚老炮金京浩和湾湾的传奇人物赵传就是这方面的正面例子。
年轻时尚可以仰赖机能而不去关心技术,但到了三十五岁以后,如果不再注意技术,倒嗓也会是很江河日下转眼而至的事。更何况汪峰的生活也并不六根清净,老婆换了一茬又一茬呢?
这里小干老湿想不具体指的聊一下对现在内地歌坛的一些看法。我发现很多成名歌手都没有坚持练声的习惯。作为职业歌手,节目、商演、走秀上个不停,动不动还顶着面瘫脸拍个电视,但为什么就不能抽出时间好好练声精进技艺呢?对于自己的职业最基本的尊重呢?等年龄一到老本吃完,要么只能早早隐退江湖,要么就凭着老资格混迹选秀节目评委席,这简直就是行业的不幸。
这里小干老湿点名赞扬一下容祖儿,年初她在我歌上的表现堪称惊艳,足够成为同辈与后辈歌手职业精神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