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时间:2016-11-02 20:39:06 浏览:
音乐教育作为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彰显出它对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音乐不仅是情感的艺术,它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能更好地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我们可以先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并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音乐教育。
一、首先我们要了解青少年心理特征
1、青少年心理特点抽象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发展。已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变化,到了青春后期,情绪渐趋稳定,形成社会所需的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等各类高级情感。意志品质占重要地位。青少年的意志活动从依赖性向自觉性发展;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意志行为容易被暗示。因此,青少年需要在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三方面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
2、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一阶段:自我中心期(1--3岁左右)第二阶段:客观化时期(4岁--青春期)。第三阶段: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年)能比较全面地对自己和别人作出评价,属于自我意识的成熟期,也是心理成熟期。这时候,逐渐形成了个性,能以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去对待社会,处理问题,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自我意识的特征特点出现“成人感”心态。青少年自以为生理上发育了、知识增加了、生活能力提高了。因此独立意向增强,渴望自主,要求独立的心理,称为“心理断奶期”,也称“第二次诞生期”。是每个人走向心理成熟的必经之路。出现闭锁心理。不愿意对任何人敞开心扉,以沉默寡言来替代儿童时代的天真烂漫。青少年只有打破了这种闭锁心理,心理才会成熟起来。
二、把握学生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学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指人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和爱憎好恶的情感流露,如激情、热情、心境等;意志过程则是把想象、理想设法变成现实的心理过程。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三、心理学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近年来报刊杂志上常可看到这样的字眼:学生由于老是得不到某科老师的赞扬、鼓励,或是课堂上积极举手老师没有叫他回答,或者老师因一时之气说了一句让他难受的话,而导致该学生不再喜欢某一科、某位老师,更严重的是因此而导致发生学生自杀等悲剧的。这些活生生的例子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深思: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更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习任务依然很重。我们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多点欢乐、多点轻松,在课堂上尽量不要显露教师私人的喜怒哀乐,用自己健康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